一般小孩骨頭發育尚未成熟,很容易發生脫位事件。很多發生在10歲以下的小孩,以男性居多。
1.臨床表現
(1)其病急驟,有輕微外傷史或發病前一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。
(2)髖關節疼痛,大腿及膝關節內側不適。
(3)軀幹向患側傾斜,不敢做屈髖活動。
2.檢查
(1)患側腹股溝中間部位壓痛。
(2)被動運動尤其是旋內、外展及伸直受限。
(3)兩側臀橫紋及腹股溝不在同一水平位上,兩腿長短不齊。
(4)可有股內收肌群屈曲攣縮。
(5)X線一般無明顯改變,或可見髖關節囊陰影膨隆,關節腔積液嚴重時可見股骨頭向外側移位,關節間隙增寬。多數病例白細胞計數和血沉正常,結核菌素試驗陰性,抗“O”在正常範圍,關節內可有少許透明積液,細菌培養陰性,組織學檢查示非特異性炎症反應。
3.治療
治則:舒筋通絡,整複關節。
部位及取穴:髖關節部、大腿內側部;環跳、秩邊、風市、伏兔、梁丘、血海、委中等穴。
手法:撥法、按揉法、整複手法。
操作:
(1)用滾法施於髖關節周圍及大腿內側,約3~5分鍾。
(2)用撥法撥股內收肌群,約3~5分鍾。
(3)整複手法:一幫手立健側以一手壓患側髂前上棘固定骨盆,一手壓患兒健側膝前。術者立於患側,一手握患肢踝部,一手握膝關節。先悄悄作屈髖屈膝運動,呈現痛苦即不強屈,在無痛範圍內作伸屈兩關節活動。當患者肌肉放鬆並能主動合作活動時,術者忽然將髖膝兩關節屈曲至大限度,停留1分鍾,待痛苦稍有緩解,然後做屈髖外展外旋患肢,伸直患腿。若患側下肢長於健側時,應內收內旋患肢,然後將患肢伸直。
(4)用拇指按揉環跳、秩邊、風市、伏兔、梁丘、血海、委中等穴,每穴約半分鍾。
調護:複位後應臥床休息2~3天,避免患肢外展外旋。
按語:方法醫治本病,經過充沛活動可使髖關節鬆解,然後整複錯縫關節。方法必須輕柔,忌暴力整複。方法整複後的臥床歇息對周圍組織炎症修正十分重要。下肢皮膚牽引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醫治方法,可臨證選用。